中資企業該如何應對?碳酸鋰價擊穿20萬元防線
2018年以來,全球鋰價格經歷了一個完整周期,正步入新一周期的下行階段。去年底以來,鋰供給量和供應預期持續增加,未來供需向好甚至逆轉的預期持續增強,鋰價快速下跌,價格進入理性回歸的調整期。
未來,鋰價下行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碳酸鋰將告別暴利時代。中資企業在不同價格階段并購決策差異較大。2018年以來,企業在鋰價下行階段大多謹慎出手,并購交易較少,但有部分企業看到鋰行業前景,選擇“抄底”并購,市場格局向龍頭企業集中。
2021~2022年,全球鋰價暴漲,中資企業迎來新一輪鋰礦并購高峰期,前期以布局資源和項目為主,后期許多下游企業布局資源端以抵消產業鏈利潤差異,市場投機氣氛較重。2023年以來,鋰礦價格持續暴跌,部分企業對需求仍持樂觀預期,1~3月并購交易達歷史新高,但投機者陸續退場,并購交易更加注重資源的質量、未來盈利空間和供應穩定性,技術研發越來越受到重視。
告別“暴利時代”!
據蓋世汽車統計了的國內21家鋰礦廠商2022年財報業績顯示。2022年,國內鋰礦廠商預計最高凈利潤累計1371.7億元,預計最低凈利潤累計1256.9億元。其中天齊鋰業總收入404.49億元,同比增加427.82%,凈利潤241.25億元,同比增長1060.47%,毛利率更是高達85.85%。另一大鋰業巨頭贛鋒鋰業實現營業收入418.23億元,同比增長274.68%,凈利潤205.04億元,同比增長292.16%,同樣不遑多讓。
鋰業雙雄取得如此傲人成績,當然離不開鋰價格的上漲紅利。
據了解,目前國內鹽湖加上擁有自有礦的碳酸鋰產量約30萬噸/年,約占去年總產量的一半,這部分屬于低成本,只有3-6萬元/噸的水平;近期將新上的一些鋰鹽項目,這部分項目初期成本約在16-20萬元/噸,這部分產能雖大,但產能爬坡需要時間,今年有效產量最多只占供應量的1/10;頭部企業在海外的權益礦,碳酸鋰的成本約在25萬元之間,這部分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3,是碳酸鋰價格的主要支撐所在。剩下還有近10萬噸碳酸鋰屬于是需要從市場上外購鋰礦的產量,其中一部分企業已處于虧損狀態。
面對跌跌不休的鋰價,近期有消息稱,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等國內主要鋰生產商將碳酸鋰的底價定在25萬元/噸左右,試圖“挺價”,顯然,上游資源企業有點著急了。
價格回歸理性,優勝劣汰,行業洗牌已不可避免!一些實力不足以及只謀求賺快錢的企業可能會被淘汰。在經歷了產能調整和市場格局重塑后,鋰電全產業鏈將邁向新的平衡,并孕育出新的增長點。
上游礦商:鹽湖提鋰影響較小,外采礦產能出現停產
2022年,伴隨著鋰價的一路沖高,眾多上游鋰礦公司賺得盆滿缽滿,分走產業鏈大部分利潤,行業內多家公司業績均創下歷史新高。
進入2023年,碳酸鋰價格“一落千丈”,上游礦企告別了“暴利時代”,但電池級碳酸鋰20萬元/噸左右的價格仍然有利可圖。根據SMM 數據,鹽湖鹵水生產成電碳的單噸成本為4-5 萬,鋰輝石提鋰單噸成本將近6 萬元/噸(采選+冶煉),云母提鋰平均成本在6-8 萬元/噸(采選+冶煉)。
青海某鹽湖提鋰企業負責人表示:“對于鹽湖提鋰,哪怕噸價降到5萬元,我們還是有一定利潤的。” 鹽湖股份工作人員也告訴《證券時報》:“像鋰輝石提鋰的企業,它們的成本相對要高一些,鋰價跌破20萬元以下有可能造成成本倒掛,但是像我們鹽湖提鋰成本也比較低,鹽湖資源是我們自己的,不像鋰輝石提鋰需要去買礦。所以公司不會出現停產等問題。”
但此前高價囤貨的中間商和需要外采礦石的碳酸鋰生產商可能已經遭遇成本倒掛的尷尬局面。根據SMM數據,鋰精礦價格為3755美元/噸,折合碳酸鋰價格約為25.2萬元/噸,外采碳酸鋰生產鋰鹽虧損約4 .4萬元/噸。外采鋰輝石精礦產能約有10-13 萬噸LCE。據中信建投統計,2022 年國內鋰輝石精礦的產量僅為約1.5 萬噸LCE,鋰云母精礦產量僅約為7.2 萬噸LCE,鹽湖提鋰產量約10.2 萬噸。國內鋰鹽廠資源匹配程度低,超50%鋰鹽產能需外購資源生產,外購礦石的鋰鹽加工企業存有高價原料庫存,鋰鹽價格過快下跌,導致部分鋰業企業出現現金虧損,SMM 預計目前國內25%到30%的產能處于虧損狀態。
生產虧損已經導致部分企業開始減產、停產。4月5日,澎湃新聞從江西宜春一家主要的云母提鋰企業的負責人處了解到,面對近日每天跌近1萬元/噸的碳酸鋰價格,宜春四大云母提鋰企業中一半已經選擇了停產。“前段時間是中央環保整治風暴,被動停產,”該負責人說,“現在是面對市場行情,主動停產。”江特電機負責人日前也表示,公司確實有部分產線停產,其主要原因是下游需求減少,公司庫存增高,從而實行動態調整。
常規而言,3月往往是鋰鹽產量走高的時間點,因氣溫回暖,鹽湖化凍,碳酸鋰產量往往有所增加,輝石冶煉企業也通常在此時從檢修中恢復。但是在碳酸鋰價格跌跌不休的2023年,成本較高的回收產能、外采鋰輝石產能不得不縮減產能,以避免越生產越虧損。SMM統計2023年3月中國主要的碳酸鋰生產企業合計產量為3.06萬噸,環比減少1%。SMM預計2023年4月國內碳酸鋰產量為2.8萬噸,環比下降5.7%,較去年最高產量3.7萬噸下降22.7%;氫氧化鋰產量為2.3萬噸,環比下降4.9%,較去年最高產量2.6萬噸下降13.8%。
產業鏈下游:新能源車回暖,動力電池增長,電化學儲能受益
2022年,高位鋰價讓下游整車企業叫苦不迭,廣州汽車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調侃自己“在給寧德時代打工”,而寧德時代一類的電池廠則將其原因歸咎于上游原材料的價格高漲。
今年以來,隨著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下探,今年產業鏈利潤分化局面有望得到進一步緩解。“原材料降價對下游電池制造商、材料企業,以及整個產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因為成本降下來了。”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
作為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材料,碳酸鋰價格下跌直接帶來了電動車成本下降。中郵證券研報指出,碳酸鋰單噸價格從60萬元到30萬元,對應磷酸鐵鋰正極成本約下降7萬/噸,電芯成本約下降0.18元/Wh。對于單車帶電量55kWh的電動車而言,電池成本就可以下降約1萬元。
2023年開年伊始,特斯拉便引爆了新能源汽車的第一輪價格戰,帶動小鵬、問界降價,哪吒、零跑等限時促銷。近日,在電池原材料成本大幅下探的背景下,又有不少新能源車企也加入了新一輪由燃油車掀起的價格戰。奇瑞新能源在3月末宣布,受惠于全球新能源原材料價格回調,奇瑞新能源將下調官方指導價,至高回調幅度9000元。4月7日,比亞迪旗下海豹車型推出購車活動,綜合優惠最高3.1萬元。吉利汽車旗下幾何品牌日前宣布,4月1日-30日,部分新能源車型最高補貼1萬-1.3萬元。此外,沃爾沃等新能源車型也發布了降價補貼政策。
3月下旬以來的新能源汽車銷售已經一改前兩個月的頹勢,明顯回暖。乘聯會統計,3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61.7萬輛,同比增長35.2%,環比增長24.5%;零售銷量54.3萬輛,同比增長21.9%,環比增長23.6%。動力電池產銷情況則更為亮眼。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統計,3月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共計51.2GWh,同比增長26.7%,環比增長23.5%;3月動力電池銷量共計44.3GWh,同比增長81.1%,磷酸鐵鋰電池銷量同比增幅高達98.5%。
碳酸鋰也是目前電化學儲能的核心原材料,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近日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碳酸鋰價格每噸下降10萬元,儲能系統成本隨之每瓦時下降0.07元左右。此輪碳酸鋰價格從去年高點每噸60萬元下降至每噸20萬元左右,帶動系統成本下降每瓦時0.28元。“如果碳酸鋰價格能進一步下降至每噸20萬元以下,加上技術進步,未來儲能系統價格有望達到每瓦時1元。”
對海外礦業項目投資的建議
一是加強對資源國政策研究,充分考慮政策風險。
近年來,新冠疫情沖擊疊加俄烏沖突,掀起逆全球化的浪潮,部分國家資源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對中資企業進行投資和并購項目的運營構成巨大風險。2022年12月,津巴布韋禁止出口未經加工的鋰礦,未來更多新興和發展中資源國家將可能開始限制原礦出口以發展本土產業鏈,大幅增加中資企業在當地的投入。此外,加拿大政府要求三家中國鋰礦企業剝離在加資產,也對中資企業投資并購造成一定影響。
二是加強行業ESG建設,提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隨著鋰價不斷回落,環境成本在鋰礦尤其是鹽湖的開發成本中占比將持續提高,未來在并購過程中應當更加重視ESG評級等指標。在參與鋰資源項目開發過程中,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企業社會責任,將ESG納入企業考核標準,通過當地鋰礦資源開發,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是加強提鋰技術突破,在低價格水平上開拓更大的利潤空間。
通過政策傾斜,設立鋰資源開發科技創新財政項目和補貼,堅持“一湖一工藝”,加大鹽湖綠色提鋰技術創新,研發新型、環保提鋰膜材料、萃取劑等,鼓勵開發完全清潔提鋰技術。
四是重視現金流管理。
價格持續下行的調整期,企業要想抗住壓力甚至在低位進行“抄底”,就一定要保證自身現金流充足。注重維護中國鋰資源企業在全球布局資產的股權、貨權、匯率安全。2023年尤其要注重投資與融資的匹配,重視現金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