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觀察:拐點已至!拋棄傳統數據庫,乘云而上!
作者介紹:
韓鋒,CCIA(中國計算機行業協會)常務理事,精通多種關系型數據庫,曾任多家公司首席DBA、數據庫架構師等職,多年一線數據庫架構、設計、開發經驗。著有《SQL優化最佳實踐》一書。
近幾年來,大規模代替傳統商業數據庫(以Oracle為代表),已成為行業內的共識。其實早在十余年前,以阿里為代表的國內企業就在企業內部實踐了這一過程,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滿足了企業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大幅降低了成本投入;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積累技術、鍛煉隊伍,為長遠發展做好相關準備。
去年,筆者曾撰多篇關于替代傳統大型商業數據庫的文章,并預言在未來一段時間這一過程將加速。在最近一年多時間可欣喜的發現這一過程正在悄然加速,正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這一行列中,并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近期了解到的很多大型軟件廠商(包括伯俊軟件、石基信息等)都在紛紛轉型,選擇云數據庫支持自有業務。究其原因,正是之前的多年積累,使得云數據庫代替傳統大型商業數據庫趨勢,悄然間已經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
下面,談談我將從“產品、經驗、服務、成本、創新”等維度,談談對這一拐點的觀察。
1. 產品技術成熟
作為三大核心基礎軟件之一,數據庫在整個IT技術中占據重要的位置。隨著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龐大的人口基數帶來的紅利效應,互聯網技術在中國蓬勃發展。甚至在某些技術場景下,相較于國外有著更高的要求。這也促進國內企業在IT基礎技術(包括數據庫)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國內企業對數據庫的使用大致走過了“商業->開源->開源+定制->自研”逐步演進的道路。近些年來,隨著技術、資本、人才的積累,國內的數據庫領域取得很大的突破。,已成為全球數據庫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Gather、Forrester等評測機構報告及TPCC、TPC-DS等評測數據中,阿里云均穩居前列,,并且還在不斷的突破。
從數據庫技術本身而言,隨著分布式、云原生、軟硬一體化、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出現,為自研數據庫代替大型傳統商業數據庫,實現彎道超車提供了可能。同時這些技術的出現,也解決了很多傳統數據庫固有的問題,突破了舊有架構的缺陷,更好地滿足客戶對海量、彈性、安全、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沒有傳統數據庫廠商的歷史包袱,新興廠商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實現對傳統廠商的超越。在這一過程中,國產廠商特別是云廠商,無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國內頭部的云廠商,其數據庫產品往往是經過了多年自有業務的錘煉。無論從功能、性能、穩定、安全、高可用等多個角度,可以較好地滿足了業務需求。很多客戶,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逐步選擇接受國內廠商的產品。
2. 經驗積累豐富
雖然有些企業在去除大型商業數據庫實踐上,已經有十余年的時間;但大多數都是限于企業內部。受限于其內部場景,很多實踐經驗是很難復用到外部企業。且也沒有一個完整、成熟的商業化產品提供此類服務。但是近些年來,已可以明顯看到一些變化,以阿里云為代表的云廠商,正在將企業內部多年的經驗積累以產品的化的方式輸出,幫助廣大客戶完成這一過程。
針對這樣一個基礎軟件的替換,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不是簡單的“蘋果換成桔子”的過程。這需要從架構設計、程序開發、運維安全等多個角度去看待。之前很多企業在拋棄傳統商業數據庫上舉步維艱,正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經驗指導,無法將好的技術快速落地并穩定運行。很多云廠商也看到了這一問題,于是類似阿里云ADAM、DTS、DAS等產品也孕育而生。其意義不是一個簡單的評估、遷移、優化工具,而是將多年來在這一過程的工程實踐經驗產品化輸出,快速幫助客戶了解現狀,評估風險并給出方案。正是有了這樣的產品,使得客戶看很容易地了解自身現狀、替換方案、資源投入及風險評估。這對于客戶建立信息,做出選擇,大有裨益。替代傳統商業數據庫的拐點加速到來。
在這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很多企業認為選擇一個功能非常強大的數據庫,就可以幫著自己擺脫傳統商業速度庫。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功能強大的產品,不一定是適合你,要想完成這一過程,云數據庫廠商的實施經驗不可或缺。只有“好的產品+豐富經驗+良好服務”,才能最終達成這一目標。
3. 服務方式提升
正如筆者之前文章中提到過的,企業(特別是傳統企業)在數據庫使用上,按需求的優先級排序,可分為服務、生態、自主、成本等多個因素。這里最被企業看中的,正是“服務”一環。
很多企業使用大型商業數據庫多年,已經習慣于傳統數據庫廠商的“交鑰匙”工程,非常看重其完備的服務能力,使得企業可以安心于業務。即使每年付出昂貴的服務費,企業仍然可以接受。這點也是之前很多云廠商的短板,要在短時間內建立其等同于國外數十年積累的企業服務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是需要國內廠商靜下心來,苦練內功,加大投入。經過幾年來的積累,國內的云廠商已具備了較為成熟交付服務提醒,形成了規范化的服務能力。但與傳統數據庫廠商服務不同,云廠商天然帶有的“互聯網”基因,使其在服務響應的敏捷性等方面又更勝一籌。特別是針對很多新興業態企業,時效性要求很高,這一特點尤為重要。
4. 成本收益驅動
傳統大型商業數據庫,頗令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貴”。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其商業策略有關,此外也有人力成本、服務方式等因素有關。此外,還有很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舊有架構的問題。隨著新架構的演進、技術的突破,特別是“數據庫+云”的結合,為客戶提供更靈活、更具性價比的數據庫方案成為可能。據了解,一家大型企業遷移到云數據庫上,新方案在提供了更好性能之上,綜合成本僅有原來的1/6。性價比優勢,由此可見一般。
5. 業務模式創新
隨著數字經濟的到來,各類企業都在做著數字化轉型,新的業態也不斷涌現。這對于支撐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基礎設施—數據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滿足快速多變的業務模式創新?如何滿足快速發展的業務規模需求?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數據庫產品需要考慮的。
從阿里云公開的資料分析,以在線教育、新零售、Saas服務等為代表的企業,正逐步加快替換過程,為企業的高速發展奠定基礎,并且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結果。以因疫情導致近段時間大火的在線教育為例,很多公司都面臨業務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增長。正是依托于云數據庫的高速彈性能力,這些在線教育企業可以更好地發展自身業務,而無需關心底層支撐問題。此外,以金融、政務、交通、能源等傳統企(行)業,可看到了這點,正著手布局嘗試。
寫在最后
如果說2019年,是國產數據庫高速發展、替代傳統商業數據庫的元年的話,那么2020年,這一趨勢已然愈演愈烈,愈來愈多的企業正考慮或已經走上了替換之路。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有更多的企業做出這樣的選擇,并享受到隨之帶來的便利。在未來的行業激烈競爭中占得先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拋棄傳統,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