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消費券,映射出產業互聯網的明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過后,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頭等大事”。為了刺激消費盡快回暖,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宣布發放的電子消費券總額突破百億。根據支付寶提供的數據,各地消費券直接拉動了數千萬商家經濟飛速增長,其中9成以上為中小微商。僅杭州一地,之前四輪發放的3.7億元電子消費券就已帶動了超30億的消費。
對于“消費券”,其實國人并不陌生,早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中國多個省份就先后發放過大量的消費券,通過拉動內需,助力國家抵御風險。而本次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多地政府再次啟用了“消費券舉措”,增加消費欲望、帶動購買力增長,加速經濟復蘇。
同樣是危機時刻,也肩負著同樣的使命。但這次,消費券承載的“外延”卻大相徑庭。與十三年前比,隨著中國信息化建設的積累,消費券被賦予了新的“樣貌”。
首先,消費券的形式從紙質實體券變為了線上電子券。絕大部分國人已融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互聯網的蓬勃為經濟注入的活力成幾何倍遞增。特別是經過本輪疫情的“洗禮”,更多的中國人從購買習慣、方式、心智諸多發面都發生了徹底的“顛覆”,電子消費券的便捷性和適用性,極大的契合了這一變化。
此外,依托于以支付寶為代表的數字平臺,與多種業態的互通互聯。電子消費券所連通的服務已不同于只聚焦于“旅游、購物、教育”等傳統消費領域的紙質消費券,其觸角已擴展到餐飲、文旅、健康、購車、百貨、連鎖購物品牌、超市、圖書等多元化消費業態。在切實的滿足消費需求的基礎上,也有效的助力了多產業“轉危為安”。
“消費互聯網”功不可沒、“產業互聯網”賦能共生
在這張消費券背后。消費互聯網從出現到普及,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消費模式、生活方式;重新締造了消費者的消費認知;并依托于網絡把消費環節和場景延展到全行業。如果沒有它,或許我們對于消費的理念還僅僅局限于生活必需品,而付費方式也還停留在現金、刷卡時代。
“消費互聯網”自出現至今就是“一條繩”,一端系著消費者,一端牽著消費業態。歷經二十余年發展,我們深切感知到這條繩明顯更作用于前者,也更依賴于前者。但當消費端在它的“調教”下上升了新的“段位”,并倒逼供給端迭代升級時,消費互聯網的局限性便逐漸顯露,因為自它出生之日,專注于的只是需求側——消費者。
而此時需要的是,洞察產業特點和實際,“護佑”供給側轉型升級,以求與‘’高段位”的消費需求“無縫并軌”。產業互聯網順理成章的接過這條賽道下半程的“接力棒”。但就像人們剛剛接觸“雙11”一樣,從聽說到實踐這個漫長的轉化過程里又充滿了挑戰。在硬件基礎上,不同于消費互聯網對于帶寬、平臺的基本需求,產業發展更需要如5G、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持,以及彼此間的深度融合;在能力方面,產業互聯網的締造者不只要具備對技術的掌控力、研發力,更需要對產業全流程特點的深度理解,之后才能談及對產業賦能的可行性。
產業互聯網的構建,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同于消費互聯網的“顛覆式”。它的發展首先需要遵循行業的需求,以及產業自身的發展特點。以朗新科技為例,無論是企業發展初期對于電力行業的深度聚焦,還是發展至今在電力、燃氣、智慧家庭、公共出行、新外貿、數字城市等領域的廣泛布局。無不基于多年來植根產業、通過服務和實踐所積累下的豐富經驗。在熟悉之上完善、在理解的之上創新,才能助力產業在持續生存的前提下穩步升級、釋能。
“新基建”與產業互聯網的“無縫并軌”
當前,以“鐵公基”為代表的的“舊基建”正在轉向“新基建”。這次,支持電子消費券的相關數字平臺,就是數字新基建在現實中的明確體現。事實上,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無疑加快了新基建的“前進步伐”。
據悉,在本輪消費券發放過程中,地方政府更加青睞實名制互聯網平臺,過半地區選擇通過支付寶發放電子消費券。通過支付寶這樣的億級中心化流量,讓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可經受住大流量、高安全的考驗。而多地區依托支付寶進行消費券發放,也使得相關平臺積累了多種模式的消費券發放經驗,通過區塊鏈、大數據的匯總和分析,能夠為各地的精準施策提供依據。而在支付寶強大的勢能背后,是產業互聯網給予了強大的支撐。
以昆山市為例,昆山消費券是昆山市政府聯合銀聯云閃付、支付寶共同推出的抗“疫”惠民活動,朗新科技旗下的邦道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該項目的“智慧大腦”,參與了項目開發全過程。憑借多年在公共事業繳費領域的經驗積累,以及服務于多種消費業態所取得的技術沉淀,邦道科技僅用1周時間,就成功為客戶創建消費券管理系統,利用分布式微服務架構和CDN技術,有效的幫助客戶“抵御”高并發、大流量訪問帶來的潛在風險,讓數十萬用戶能在同一時間順暢申領消費券。同時,系統還依靠區塊鏈技術,全面實現了數據的實時可見、交易環節的全程可溯……為政府梯次、漸進的優化下一步消費券發放環節、出臺其他刺激區域經濟復蘇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數字依據。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范圍,新型基礎設施將在“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是時代背景下得以全面、高質量的發展。這也為產業互聯網順風而行提供了最佳機遇,縱觀朗新科技的產業互聯網戰略,在布局上,智慧能源、智慧家庭、公共服務、工業互聯網、數字城市、新外賣等業務板塊悉數覆蓋“新基建”三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即: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在能力上,以云計算、區塊鏈為代表的的新技術基礎設施,恰與其賴以發展的核心技術“并軌”;此外,朗新科技的超級城市APP——靈錫APP,以及為戰“疫”而生的七通一碼一平“公共防疫管理平臺”,更清晰的詮釋了算力基礎設施中“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所涉及的代表業務。
回想當年紙質消費券刺激經濟舉措出臺時,決策者們既要操心印刷和派發周期問題,又要防范派發過剩造成的通貨膨脹風險,還要顧及如何輻射帶動周邊產業……而今天在產業互聯網和“新基建”發展之上獲得新生的“消費券”,讓這些擔憂被逐一攻克。城市大數據中心能夠實時引導政策的調整,也能精準的追溯使用中問題,更可以提升對區域全產業的拉動……在產業互聯網的賦能下,社會的抗風險能力將被提升,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障將會更明顯的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