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業 各類旅游市場主體要不斷增強內生動力 拓展商業新空間
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一些市場主體受到嚴重沖擊,必須針對突出困難加大紓困和就業兜底等保障力度,會議決定對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特困行業實行階段性緩繳養老保險費等政策。
近期,從14部門聯合出臺《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到文旅部印發《關于抓好促進旅游業恢復發展紓困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從江西、湖北、山東等地陸續公布幫扶旅游等服務行業紓困的若干措施,再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最新部署,彰顯了國家幫助特殊困難行業渡過難關的決心,提振了旅游經濟恢復發展的信心。
用好當前的政策,各地需對《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進行系統理解,務實推進。
文旅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清明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7541.9萬人次,同比減少26.2%。
受疫情影響,人們的出游半徑收縮,近程本地旅游成為市場的重要支撐。在近程本地旅游的拉動下,市場創新的腳步加快,更多新式玩法、新型目的地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露營、房車等受到年輕消費者歡迎;參觀歷史文化街區、博物館、美術館的游客比重進一步上升;近郊區微度假創新產品廣受認可;自駕旅游、小團定制、“研學+非遺”等出游方式,帶動了細分市場的消費升級。供給側更趨豐富、更顯多樣、更加優質、更具價值的變化趨勢,將有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旅游市場下沉帶來的發展新機遇同樣值得關注。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出游游客中農村居民占比達到了38.1%的新高。此外,調查表明,44.7%的回鄉務工人員在返鄉探親期間,將商業街區和購物中心作為休閑首選,帶動了中小城市和縣域中心城市的游樂園、主題公園、經濟型酒店、特色餐飲等發展。
旅游業想走出經營困境,需要有科學有效的防疫措施、堅強有力的紓困政策,更重要的是,各類旅游市場主體要不斷增強內生動力,拓展商業新空間。
內容轉自中國經濟網:原標題——紓困政策頻出,創新業態亮眼—— 旅游業在變革中重塑與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