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動力電池行業 仍處于發展初期 2025年中國市場動力電池裝車將在600吉瓦時左右
當前,不少車企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業務,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但由于電池數量總體較少,回收利用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高峰期,要加強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國家建立電器電子、鉛蓄電池、車用動力電池等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這意味著汽車生產企業應按照規定以自建或者委托等方式建立與產品銷售量相匹配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
與廣汽集團一樣,搭載梯次利用電池的叉車,如今也在華晨寶馬沈陽工廠進行著測試。“2017年,寶馬便已在中國建立專門的團隊負責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相關業務。通過深化與專業的電池運輸和回收企業合作,寶馬建立了經銷商廢舊動力電池回收管理流程。”寶馬中國有關負責人介紹。
持續探索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落地的還有上汽集團。2018年,上汽集團與寧德時代合作,探討共同推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再利用,聯手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閉環。
此外,由北汽新能源發起成立的藍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自建+共享”方式,已初步搭建起覆蓋全國的動力電池回收服務體系。
3月22日,廣汽集團在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上也更進一步。集團宣布設立廣汽能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投資49.6億元,用以構建充換儲能源補給生態和電池循環利用生態,搭建“車—站—網”協同互動的智慧充換電服務技術及產品開發應用。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說,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既是國家法律和政策的明確要求,更是汽車企業的難得機遇。
湖南省工信廳的一組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底,湖南省累計回收拆解報廢新能源汽車僅334輛,回收車上廢舊電池達147.4噸。
不過,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動力電池裝機量也隨之快速提升。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動力鋰離子電池產量220吉瓦時,同比增長165%。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預測,到2025年中國市場動力電池裝車將在600吉瓦時左右,2030年將達到1500—2000吉瓦時。
加大技術創新,應對即將到來的廢舊電池大幅增長
如果說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落地,是為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產業找到了“主心骨”和“定盤星”,那么大力推動技術創新,持續提升技術水平,則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推進器”和“動力源”。
“我國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目前廢舊電池數量總體較少,回收利用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廢舊電池大幅增長,除了增強制度約束力、加大激勵政策支持,還要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中汽數據中心總經理馮屹說,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廢舊動力電池殘值狀態評估、快速無損檢測、分選重組、精細化智能化拆解等關鍵技術及裝備攻關,持續提升行業技術水平。
“湖南依托創新資源優勢,積極組織試點單位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湖南省工信廳副廳長張治平說,2019年以來,各試點單位共申請專利331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9項、行業標準4項。帶電破碎、電解液低溫揮發、濕法剝離銅鋁高效回收等8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已經開始產業化。
——湖南江冶機電牽頭研發了廢舊動力電池成套處理技術,形成了萬噸級拆解破碎成套裝備研發與制造能力,并在株冶集團、凱地眾能、山西岷科等一批再生利用企業實現推廣應用。
——寧德時代控股子公司廣東邦普循環通過獨創的定向循環技術,使電池產品核心金屬材料總回收率達到99.3%以上。截至2021年底,邦普循環已參與制修訂廢舊電池回收、電池材料等相關標準204項,申請專利930件。
“近年來,廢舊動力電池無損檢測、材料高值化利用等一批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實現了突破,推廣了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杰表示,下一步要加強技術創新,突破廢舊動力電池一致性、自動化拆解等技術瓶頸,推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
內容轉自人民網:原標題——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水平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