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行業 打造綠色低碳數字化基礎設施
5月10日,成都智算中心正式上線。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其包括人工智能算力平臺、城市智腦平臺和科研創新平臺,是“東數西算”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樞紐節點的樣板工程。未來成都智算中心將承接人工智能生態發展、產業孵化和科研創新,服務交通、安防、醫療、應急、環保等行業應用,推動成都、乃至西南地區數字能源的高質量發展。
高科技助力產業節能減排
據了解,智算中心是數據中心的未來演進形態。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作為高耗能產業,其自身發展也離不開環保的基本要求。隨著社會對數據中心需求的持續增長,如何打造綠色低碳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成為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
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數字能源”)副總裁兼首席營銷官方良周表示:“我們正進入智能時代,其核心是大數據、云與計算,這些都是承載在數據中心基礎之上的。特別是近年來,遠程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滲透進我們的生活,這些背后都需要大量數據中心和通訊網絡的支撐。”
隨著數字化轉型提速,未來數據中心和通信站點對能源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今年一季度,國內新建5G基站8.1萬個,累計規模超過150.6萬個。另有行業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有1000萬個無線通信站點,但數據中心和通信站點屬于高耗能行業。因此,實現數據中心和通信站點自身從建設到運維全生命周期的減排十分重要。
數字技術是降低數據中心碳排放的重要途徑。華為數字能源數據中心產品總監孫巖飛介紹,成都智算中心在采用預制化模塊建設等先進技術后有效減少了建筑垃圾和污染。“傳統施工圖為平面化,而數據中心機房中的管線是立體化的,運用3D設計后,前期就已進行了碰撞干涉和碰撞檢測,提前識別管線管路的干涉點和交錯點,真正做到了‘設計即所得’。”
據了解,成都智算中心項目從土建入場到正式上線用時不到9個月,而以傳統方式建設數據中心的施工周期要在18個月左右。此外,在AI智能運維等技術的加持下,成都智算中心運維成本將降低35%,預計該中心運行10年將節省4000萬度電,相當于減少1.9萬噸碳排放,種樹2.6萬棵。
助力綠色能源發展
除了以數據中心為代表的用能側外,供能側也可通過數字和電力電子技術促進低碳轉型。
華為發布的《綠色發展203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數字化和低碳化是驅動綠色發展的雙引擎,一方面要通過數字化謀發展,另一方面則需要通過低碳化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可再生能源電力行業數字化滲透率僅為20%。預計到2030年,數字化基礎設施鏈接數量將擴大至2000億臺,通用算力增長10倍,AI計算總量提升500倍。因此,不僅要提升數字化基礎設施能效,更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近年來,全球光伏發電、風電新增裝機規模持續提升。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提出,數字化技術也可助力光伏行業升級,比如將云和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光伏發電的網絡部署和網絡運維中,在提升發電量的同時,還將有效提升電站的運營效率,進一步開發電站價值。
“東數西算”市場空間巨大
不過,如何既發揮供能側優勢,又滿足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納需求?
國金證券指出,目前我國東部算力需求旺盛,能耗指標緊缺,大部分數據中心集中在東部及沿海地區,而從可再生能源產業出發,東部地區適合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電站,西部則有開發大型集中式地面電站的優勢。
而隨著“東數西算”工程的啟動,這一情況正在改善。報告認為,“東數西算”工程旨在通過加大數據中心在西部布局,就近消納西部可再生能源,并利用規模優勢,提高算力使用效率,降低單位能耗。“東數西算”工程不僅很好地解決了數字化帶來的回彈效應,還可以進一步滿足各行各業,尤其是東部產業對數字化算力的需求。同時,規模化帶來的成本降低,又可以使更多的行業和用戶更經濟地利用數字技術,從而促使行業應用更多低碳技術和方案,形成持續的正向反饋。
國金證券分析師羅露表示,“東數西算”政策將優化算力中心布局,實現數據中心資源的合理配置,將東部高成本和高需求壓力轉移到西部,帶動西部地區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預計未來我國算力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前景可觀。
國家發改委也預計,“十四五”期間,國內大數據中心投資將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累計將帶動各方面投資3萬億元以上。
內容轉自中國能源網:原標題——數據中心“綠化”勢頭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