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行業: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 新藥研發由仿到創
“在心血管領域等常見病、多發病的20個領域建成了50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在生物醫藥領域建成75家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在各學科領域中居首位。”8月25日,國家衛健委科教司監察專員劉登峰在國家衛健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衛生健康科技創新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專項支持獲批上市一類新藥達80個,是專項實施前的16倍,有力推動我國新藥研發由仿到創、醫藥產業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帶動我國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和控制水平跨越式提升。
截至2021年底,全國醫師數量已達到428.7萬人,千人口醫師數達到3.04人,數量接近發達國家醫師配置水平。
在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方面,目前,全國已有從事人間傳染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的P3、P4實驗室63個,P2實驗室4.6萬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劉登峰介紹,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科技創新從五個方面助力中國疫情防控。
“一錘定音”迅速確定病原。依托前期積累的優勢平臺、優勢團隊、科研能力,一周便確定了新冠病毒,分離出毒株,拼接出了序列,向世界分享。
快速研發出系列診斷產品。在疫情暴發兩周內,研發了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技術,為早期診斷、陽性感染者篩選,以及應對輸入性病例、復工復產復學都發揮重要作用。
在疫苗研發領域,中國還首創了全球首個高生物安全風險疫苗生產車間技術標準。“有了這個標準,我們建設的車間才能實現數以億計的新冠疫苗安全量產,這都依托于科技重大專項的積累。”
在藥物研發方面,基于國家重大專項積累的藥物篩選、疫苗研發、臨床評價的平臺和團隊,推動中和抗體、化藥和中藥等成功上市。“阿茲夫定最近獲得新冠肺炎適應癥批準,納入了第九版診療方案,這也是我們藥物研發、科技支撐的鮮活例子。”
內容轉自中工網:原標題——新藥研發由仿到創,醫藥產業由大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