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平臺數字化?冷鏈物流下半場
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及制冷技術的發展,我國冷鏈物流行業發展迅速。國內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推動著我國食品領域對冷鏈物流需求量不斷增加。
到2025年,我國將初步形成銜接產地銷地、覆蓋城市鄉村、聯通國內國際的冷鏈物流網絡,基本建成符合我國國情和產業結構特點、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冷鏈物流體系。
千億市場規模以及高增速,冷鏈行業具備足夠的想象力,下半場,如何破局?
冷鏈物流行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冷鏈主要分布在華東、華北、華中等發達地區,尤其是上海、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冷鏈設施比較完善,發展水平較高。而對于中西部地區冷庫則比較短缺,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施。總結為以下特點:1.民營企業較為活躍;2.龍頭企業快速增長;3.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4.東部地區市場競爭激烈。
我國的冷鏈物流市場處于發展階段,提供了相當大的發展機會,但同時參與其中的企業也面臨風險和挑戰。這種風險主要來自于較大的投資和對冷鏈物流市場特性的把握。
中國現階段還屬于重資產的市場競爭環境,從事冷鏈物流需要冷庫或冷藏車輛的資金投入,相對于其它行業,從事冷鏈物流的投資要大得多。建冷庫,買冷藏車的投入相對于一般干貨物流要增加2到3倍,所以投入與回報的風險也較大。冷鏈物流又是包含較多制冷與保溫技術和管理知識的領域,對冷鏈技術的掌握和現代的物流管理手段和方法的運用是從事冷鏈物流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不具備冷鏈運作的基本條件和沒有掌握冷鏈市場的基本特性而貿然進入冷鏈物流領域也會面臨較大的風險。
一些企業因為沒有適當的控制手段,并用可信賴的依據選擇合理控制標準,只能以超標準高成本來滿足客戶的要求,所以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冷鏈物流的運營成本和所承載的貨物成本相對其它行業也較高,所以錯誤和失敗所造成的損失也相應增加。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整獨立的冷鏈物流體系,冷鏈物流的發展還僅僅停留在運輸與冷藏環節,運用先進信息技術的冷鏈物流管理體系還明顯不足,技術裝備相對落后;冷鏈物流的成本相對比較昂貴,主要是由運輸成本、倉儲成本、庫存成本和管理成本組成,其中運輸成本與倉儲成本所占比例較大,存在監控不到位、行業標準不統一等諸多問題。比如:運輸過程中關掉制冷機以節省成本;搬運裝車過程中操作不到位導致溫度過高。
冷鏈數字化上半場
當下,已經進入了AI模型和算法創新的時代,冷鏈數字化的焦點已經從過去的場景監控和數據采集逐漸轉移到如何去深度應用數據,挖掘數據的價值。
冷鏈數字化上半場的起點可以回溯到電子溫度計的誕生,早期電子溫度計沒有移動通信模塊,應用設備跟貨跟車,整條路線結束后,再將設備回收讀取整個過程是否達標。
隨著移動互聯網、冷鏈行業的不斷發展,2012年前后市面上出現了多款便攜式的溫濕度采集設備,這些設備被廣泛的應用在倉庫、冷庫、冷藏車。到目前,冷鏈全場景的溫濕度采集相關技術和IoT產業已經相對成熟。
"2021年3月國家實施冷鏈行業第一個國家標準,這份國家標準聚焦冷鏈的監管、溫控等方面,冷鏈行業有了從法律意義上的執行標準和規范。同時,隨著食品安全監管政策越來越嚴,越趨于具體,冷鏈數字化進入下半場。"石忠佳表示,"過去三年疫情的防控,對進口冷鏈商品的追溯和監管也助推了冷鏈數字化的應用。"
關于冷鏈數字化下半場的趨勢,石忠佳表示,冷鏈相關的裝備會更加的智能。如2021年,食易安科技協助某大型設備廠商構建冷機遠程管理的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基于云端的在線鏈接,可遠程操作。冷鏈也會更加的節能低碳,可以根據冷庫的作業習慣以及庫內溫度波動規律進一步優化打冷方案,從而達到節能的效果。
"從產業應用的角度來看,數據應用會更加集成化。冷鏈數據相對單一,需要聚合多維的業務數據,結合領域模型和場景算法的加工,挖掘深度價值。"石忠佳指出。
下半場需求興平臺起
商流驅動物流,商業模式的演變正在催化著冷鏈網絡的形成。
過去幾年,冷鏈行業走入大眾視野,主要源于面向C端消費者的商流創新,從最初的傳統生鮮電商、到家模式,演變到到店+到家、社區團購等多種模式迭代,模式的創新培養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及對冷鏈行業的認知。
這種面向C端服務是網絡最初的成長土壤,產地模式基本為“快遞+保溫箱”,比如京東、順豐;銷地模式為“To C倉配”,比如美團買菜、盒馬、叮咚買菜、京東到家等。
如今,隨著商流變革的深度滲透,冷鏈運輸行業的業務模型也發生著巨變,To B的味道越來越明顯。
從渠道來看,商流的滲透正在從銷地滲透至產地,客戶群體也在從C端向上滲透到B端。在這一場景中,過去銷地為多級分銷模型,物流模式為“整車+倉配”,往往會帶來很大的倉儲冗余。如今,訂單正在被扁平化的渠道打散,基于去庫存的需求,業務模式開始變為產地直發。
從成本來看,降本增效的迫切性正在呼喚高性價比的網絡模型。與普貨市場類似,目前市場上近90%的貨都在專線和整車手上,幾家網絡分掉的貨量不足10%。另一方面,不同于普貨運輸的滿裝滿載,冷鏈車輛的滿載率不足80%;由于訂單碎片化、區域不平衡等因素,空返和裝干貨會直接造成冷鏈資產利用率低、回本周期長。
與此同時,作為冷鏈行業的兩大核心客戶來源,零售、餐飲行業的品牌擴張與渠道下沉是長期趨勢。尤其是餐飲行業,品牌的連鎖化、下沉化開始滲透到三、四線城市,甚至是縣城。這也就為物流服務商提出了網絡化與深度覆蓋的需求。
這個時候,市場需要的是“全網、全鏈、數智化”的服務網絡,冷鏈行業B端的整合時代開啟。
C端模型與B端需求的不兼容,使得過去類似京東、順豐這樣在消費供應鏈耕耘多年的玩家,與如今新入局的類似瑞云、中通冷鏈等玩家一樣,在進軍產業供應鏈的時候,處于同一起跑線上。
而此時,不同玩家對于市場的理解,打法也是各異。目前來看,京東、順豐更多是通過直營的模式布網,收并購是其擴張業務的關鍵詞;中通、韻達等快遞企業則試圖復制加盟制的成功,加盟制是典型標簽;而瑞云的打法是,以輕重結合的邏輯,探索更具性價比的存量整合模式,形成“網絡+平臺+科技”的鐵三角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