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水需注意安全性,“刷掌支付”來了?
近日,微信官方正式發布了刷掌支付功能及終端。另外有消息稱支付寶也計劃推出刷掌支付功能。
刷掌支付沖上熱搜掀起了一番熱度,作為生物識別支付技術之一的掌紋識別支付,為何會引發如此關注和討論?值得思考的是,未來生物識別支付技術大范圍運用到金融領域,人們個人生物信息的安全性是否有了更大的隱患?
生物識別支付,奮力布局
在刷掌支付消息公開后,熵基科技、漢王科技、遠方信息、百勝智能等相關概念股紛紛沖高。掌紋支付再一次將生物識別技術推到大家眼前。
2014年9月支付寶錢包與華為聯合推出了國內首個指紋支付的標準方案,而后指紋支付一度成為生物識別中應用最泛的技術,指紋解鎖也走進智能家居領域,成為智能化的重要一環。指紋識別是讀取指腹的表皮紋路,而刷掌支付使用了“掌紋+掌靜脈”識別系統,難以復刻偽造,是一款無介質、非接觸、高便攜、高安全的支付方式。
還有一項被一直在支付領域推廣的生物識別技術是人臉識別。2014年馬云首次演示了刷臉支付技術,而后2017年支付寶宣布在肯德基KPRO餐廳上線刷臉支付并走向商用,早期入局市場的支付寶聯合3D視覺傳感廠商奧比中光推進刷臉支付的落地,于2018年推出刷臉支付產品“蜻蜓”。微信緊跟其后,2017年微信支付全國首家人臉智慧時尚店落地深圳;而后2019年微信支付也聯合華捷艾米推出刷臉支付設備“青蛙”。2017年iPhone X引入3D人臉識別技術到支付領域也迅速牽動行業動向……
在刷臉入局近5年的時間,各大巨頭在刷臉支付市場的爭奪尤為激烈,甚至不惜用重金補貼搶奪市場。支付寶曾對使用大屏刷臉自助設備的商家,每獲取一位刷臉用戶,可獲0.7元連續返傭6個月的獎勵機制。
現階段,超市和便利店是刷臉支付應用較多的地方,但經市場調查發現有小部分人會使用刷臉支付,一般客戶都不會主動要求使用,并且支付寶刷臉支付的覆蓋率要高于微信支付。
當年從現金到掃碼花了四五年時間大家才接受認可,但刷臉支付由于隱私泄露、算法、偽造等原因在推進中受阻。相對于支付領域,人臉識別在身份核驗中的應用反而更廣泛。
支付市場格局已顯現
當下人們使用的移動支付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線上支付,像淘寶、京東在線購物付款,支付寶微信好友轉賬等;還有一種是通過智能手機終端支付,比如最常見的就是掃二維碼付款。
其實早期的移動支付主要通過NFC實現,2004年,飛利浦、索尼、諾基亞共同發起了NFC論壇,開始推廣NFC技術的商業應用。2005年,成立剛滿3年的中中國銀聯設立了一個專門的項目組,負責跟蹤、研究NFC的發展;2006年中國銀聯便推出一項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動支付方案;2009年中國聯通推出內置NFC芯片定制刷卡手機。
但由于當時3G的興起以及POS終端的并未普及,NFC支付并沒有在市場掀起狂潮。在2016年,Apple Pay采用了NFC支付在上線12小時內綁定銀行卡數量超過3800萬,極大地推動了NFC支付的發展。發展至今,NFC沉淀在特定場景的電子支付(比如數字人民幣碰一碰付款)、城市交通卡、門禁、eID(公民網絡電子身份標識)這些領域。
支付寶和微信掃碼支付在2014年前后的迅速席卷,讓2016年三星推出的Samsung Pay,小米的Mi Pay,華為的Huawei Pay難以進入中國移動支付市場。在同年,支付寶推出了二維碼收款,聯合共享單車的出現,進一步增大了掃碼支付的優勢。
隨著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加盟,掃碼支付逐漸穩固在支付市場中的地位。根據數據顯示,2022年二維碼支付依然是移動支付主流支付方式,其占比達到95.8%,僅在2022年第4季度,中國線下掃碼市場交易規模為12.58萬億元。
二維碼支付通過用戶出示二維碼,基于圖像識別技術完成支付。隨著應用鋪開,市場需求也開始不斷增加,收款機、智能機、手持機等一眾相關產品相繼問世,隨著掃碼支付的大體量應用,掃碼收款機的使用率也很高,其終端類型包含收銀機、掃碼支付盒子、智能收款機、刷臉支付終端、手持一體機、收款音響等。其中新大陸、霍尼韋爾、商米、遜鐳、科密、收錢吧等相關終端產品在支付市場覆蓋率已鋪開。
仍需注意安全性
“生物識別支付方式是未來移動支付的重要趨勢,是金融科技改變支付的重要里程碑。” 蘇寧銀行金融科技高級研究員孫揚認為。
“臉、靜脈、掌紋、虹膜、DNA這些信息都被記錄后,作為個體,人的最后一道隱私屏障也被打破了。”這是幾年前的一條網友對刷手技術的留言。還有網友表示:“以后出門要握住拳頭,不敢隨便伸手了”。
“更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就支付領域而言,新技術的應用往往伴隨著新風險的產生。”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具體到“刷掌”技術,它也存在信息泄露風險、算法漏洞風險以及假體攻擊風險。
“生物識別特征具有唯一性,如果泄露,后果嚴重。賬戶密碼被盜尚且可以修改,掌紋信息被盜可能難以找回。”董希淼認為。
此外,隨著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和應用,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制和技術標準也正在完善中。例如,2018年10月,我國金融行業首個生物特征識別安全標準《移動金融基于聲紋識別的安全應用技術規范》公布。
董希淼呼吁,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快出臺并不斷完善生物識別技術在支付領域的應用規范、技術標準等,推動各類參與主體提高認識、增強能力,共筑支付安全防線。